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第40期总第2054期已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关闭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第2054期·A01 新闻报道
《中国国宝大会》解题宝典
2021-11-18 10:25:46

“从国宝读懂中国”,《中国国宝大会》最初要厘清的概念就是什么是“国宝”。一定要材质金贵吗?一定要制作精美吗?一定要名家手笔吗?一定要时代久远吗?一定要当世仅存吗?……在节目组看来,现今所有博物馆以及其他收藏单位所保存的每一件见证中华文明历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都是国宝,它们共同构成了今天的中国。那么,出题组又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国宝中精心挑选出最适合节目的那个?又是如何在出题时就贯彻“从国宝读懂中国”这一理念的呢?

●何尊

题目:“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件青铜器的铭文中?

破题:中国的概念是逐渐生成的,从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何尊,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中国”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得以传承、演变。可以说何尊是《中国国宝大会》上最重要的国宝之一。

甲骨文、金文、简牍、印玺中的大量古文字,是读懂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钥匙,从国宝读懂中国,何尊无疑是“中国”的序章。

文物故事:

1963年陕西省宝鸡县贾村(今宝鸡市贾村镇)村民陈堆家后院土崖坍塌,从中发现一件青铜尊,后辗转入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1975年筹备赴日文物精品展时,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先生最早发现该器内底铸有铭文,器主名何,故定名为“何尊”。

何尊铭文中记录了天子周成王对于宗小子何的训诰之辞,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祷辞,即“宅兹中国”。

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也勾勒了周天子定鼎洛邑、治理天下的宏伟蓝图。

●绿松石龙形器

题目:以拆图的方式,请选手选出不属于绿松石龙形器细节的图片。

破题: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朝后期都城所在地。二里头遗址被誉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发现的龙形器,是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龙图腾传承中重要的一环。有的学者认为,这件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是真正的“中国龙”。

文物故事:

2002年春,在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南院的一座墓葬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件绿松石龙形器——长约65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

龙头呈扁圆形,并伸出许多条须或鬓,吻部微突出,额面中脊鼻梁明显,梭形眼眶对称。龙身略弯曲,中部脊线向两侧下斜,全身布满菱形鳞纹,尾尖内蜷。

在龙形器尾端不远处,还有一个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乎垂直。夏商时期,绿松石一直被人们视为宝石,多为贵族所使用。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宛若一条游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见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战国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题目: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什么图?

破题: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称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版地图”,它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带有比例尺的建筑规划图。出题组在筛选国宝时,选择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物,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文物故事: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王厝的陵园平面设计图。中山国国王墓室多次被盗,但椁室中的铜版兆域图仍然保留了下来,可能是因为它的“相貌”太过普通。由于受到焚烧和积石塌压,出土时铜版已发生了破损和变形,表面还粘附着灰烬、卵石等杂物,只有个别地方露出了文字和图形。经过精心修整,铜版兆域图的真面目才再现于世。修复后的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整体平面呈横长方形,一次模铸而成。正面是金银片条镶嵌出的实线构成的图形,各个部分及所注文字的位置左右相互对称、结构严谨。兆域图上注有38处数字,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用数字注记表示的地图。

●利簋

题目:武王伐纣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哪件青铜器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先祖这一事件?

破题:该题正确答案为B天亡簋。4件青铜器中,A选项利簋是最大的干扰项,因为它与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牢牢锁定,很容易就会被粗心的选手认为是正确答案。天亡簋虽然也涉及到武王伐纣,铭文的主要内容却是向先祖汇报,选手要准确分清这些著名青铜器铭文的差异。

文物故事:

天亡簋,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感慨多亏祖先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

利簋,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利”,是商末周初一人名,据考证为利簋的铸造者。“簋”,是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食物的器具,功能相当于现代的碗。

武王伐纣具体发生在哪一年?这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宗迷案。利簋的发现,解开了这一千古疑案,无可争辩地确定了牧野之战的详细日期。从利簋腹内底部所刻铭文可以知道,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充分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1996年,我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在详细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对武王伐纣的相关遗物进行碳-14测定,同时利用天文现象推算等考证之后,得出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一天恰巧正是甲子日,与利簋铭文的记载相吻合。

●甲骨文

题目:连线题。请将甲骨文单字与其代表的农作物照片相连线。

破题:这道题除考核现代人对农作物的了解,对中国古代农作物驯化历史的了解之外,还考察了选手对甲骨文象形特性的领悟力。如果仔细观察这4个表示谷物的甲骨文,字的形状其实和现场照片给出的4种对应农作物的造型有相似性,即使不懂农业相关知识,通过观察图片和字形也是可以答对的。

文物故事:

根据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统计,从19世纪末开始发现殷墟甲骨文以来,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15万片左右,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 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如以平均每片10字计,则所有殷墟甲骨文的总字数已达150万左右。甲骨文记载了 3000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献。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虽然不是诞生最早的文明,却是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国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虽然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有所变异,但从文字的点划、结构上仍有传承之迹可寻,成为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文字体系之一。(上)

本报记者 沈玉 孙莲莲 C49 C43

    版面导航
    ×

    先点击

    再“添加至主屏幕”

    往期 节目单 目录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