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第40期总第2054期已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关闭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第2054期·A01 新闻报道
“8K 4K+微距+5G”带您《字里行间看中国》
2022-07-14 11:47:25

大盂鼎内的铭文被8K技术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舞台正中的8K大屏之上

探秘全球顶级博物馆,赏尽各国稀世奇珍,感受世界文明之美……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梦想?最近,文博界“最强天团”共聚云端“晒家底”,约150件国之瑰宝“你方唱罢我登场”,让网友目不暇接、目眩神迷,纷纷感慨“在线梦圆”。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国内外34家顶级博物馆共同参与的“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日前启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之深度合作,在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接连推出首站直播《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字里行间看中国》和4期展播,吸引了超1630万网友在线观看。尤其是《字里行间看中国》直播,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理念讲好中国故事,“8K/4K+微距+5G”独特视角给网友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与国宝“亲密接触”的机会。

每件文物都有精美“艺术照”

在《字里行间看中国》直播节目中,“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大盂鼎、“编年记”竹简、金关纸和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五件(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隆重“登场”。中国国家博物馆“掌门人”王春法和总台央视主持人王宁带领大家从“文字”入手,通过文物探源解析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密码。不管是器物造型审美、书写材料发展还是字体演变规律、文物流转故事,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文脉绵长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高冷”的考古文博知识“接地气”?导演团队和国博专家开了无数次会,节目台本经过数轮修改,解说语态灵动活泼,让文物解读更通俗易懂。大家还给每一件文物都用心拍摄了精美“艺术照”(高清海报)、“VCR小档案”(先导片)和虚拟动画等,极尽展示文物之美。在环节上增设了小文博迷与馆长的互动问答,记者连线探秘大盂鼎,“打卡”国博“古代中国”展厅,推荐造型别致的“大盂鼎”雪糕等等,使直播的节奏感和趣味性更强。

导演李雯婷介绍,因“编年记”竹简材质脆弱,为更好地研究保护,它们近些年已经不再出现在展陈现场。摄制团队这次也是受到国博的特别允准,得以进入库房记录下它们的4K高清影像。导演杨秀红说:“我们还在国博西门、国博楼顶和展厅内,设立了充分体现新媒体特色的慢直播机位,信号通过光纤和5G网络回传。”以夜色初上的国博外景沉浸式拉开这场“博物馆奇妙夜”的序幕。

8K呈现大盂鼎铭文美到窒息

这次直播给每件文物都度身定制了拍摄方案。国博“重宝”大盂鼎,因其精美的花纹和珍贵的铭文,获得独家拍摄8K超高清视频的机会。导演张娴介绍,8K拍摄,一个难点在于打灯。“灯光要打得好,才能拍得很细,不虚焦。为了保护文物,我们特别选择了专业文物用的冷光源。文物是静态的,要拍出动态来,必须加轨道。我们要代替观众的眼睛去观察,甚至连观众用眼睛发现不了的细节,也都要充分展示出来。”

为此,开拍之前,摄制团队特别去向国博专家了解了大盂鼎的造型特色、艺术价值等等,角度、运镜都经过精心设计。尽管成片只有几分钟,但“我们在国博拍了整整一天。”后期还要经过调色,尽量还原文物本身的质感。

当大盂鼎内的铭文被8K技术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舞台正中的8K大屏之上,网友被惊艳得屏住了呼吸。配合王春法馆长的现场讲解,极致观感与视觉享受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

李雯婷说:“我们在彩排的时候调试了好多次,发现当馆长和主持人站在大屏前,这个角度是最美、最有冲击力的。你会觉得两千年前的文字,怎么会那么美那么可爱,仿佛能触摸到它们从两千年前走来的真实触感。当发现上面的文字你自己也能认出几个时,就仿佛时空重叠,与我们的祖先呼吸相闻,中华五千年文明从未断流,一股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微距“抢拍”摄像技术杠杠滴

大盂鼎、“编年记”竹简不便请到现场,它们的3位体型纤小的“伙伴”——“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金关纸和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则成为亮相直播现场的“重量级嘉宾”。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展示它们的风采?摄制团队动足脑筋。

现场构建了6机位的直播系统,包括摇臂和游击机位,多角度呈现现场精彩。考虑到3件文物体型都比较小,还使用了微距镜头,不仅牛骨上的甲骨文被凸显出来,牛骨的纹理甚至上面细微的裂痕都赫然在目,让观众清楚地看到,这确实是一块牛骨而不是龟甲。“就算是在博物馆,这也是你绝对看不到的画面,必须是打开玻璃罩子,从侧面用很近的镜头推上去,才能看见。”

杨秀红说,金关纸和西夏文的上面都有一层保护膜,灯光打上去会稍微有些反光,需要摄像不停地跟灯光沟通,不断调试拍摄角度。“不能挨得特别近,又想推得很细,又要不反光,很难的。”加上几位“嘉宾”出门一趟不容易,数次彩排用的都是替身,真身直播当天早上才到达现场,能否在直播前“抢出”这几条小片,关键要看摄像的“手感”。好在承担这项工作的都是拍文物特别有经验的摄像,更刚刚经历过三星堆考古发掘直播“大考”,技术那是杠杠滴!

不仅如此,摄制团队还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用4K高清设备把3件文物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都拍了个遍,全方位立体式留下这些文物的珍贵影像。

特设安全机位,拍摄极尽小心

保护文物的用心,体现在演播室里很多小细节上,比如文物展台的头顶不会设置任何灯具,文物附近的LED屏必须经过特殊加固。现场还设有一个特殊隐藏式机位,摄像机体积特别小,只有约15厘米长,用一个支杆支在文物边上,既不影响文物的安全,又能拍文物的特写,还不会对其他机位造成干扰,是一个安全机位。

这是总台技术局自主研发的特种设备,除了体型小的优点,还能做到参数可控、无色差,适应性强。它曾执行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等许多重要活动直播任务,这次又被用在了文物直播上。

“因为现场地面不是特别平,所以我们用三脚架推动态镜头的时候,试了好多遍,一个人搂着另外一个人,带着劲儿,很慢地推过去……”以往魁梧壮实、风风火火的摄像大哥,每一个动作却都是温温柔柔、小心翼翼。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镜头和文物的距离,拍完眼睛都直了。但杨秀红说,“大家都挺高兴,难得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这些国宝,都想把它最美的一面拍出来。”

直播之美背后是“细节为王”

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引发灵感,这次直播舞美的主色调选择了青绿。李雯婷说:“我觉得青绿是既有中国味道又不失灵动的一个颜色,也非常适合夏天的感觉。设计走的是抽象、大气、简约的中国风,因为所有文物都是跟文字有关的,甲骨文、金文、西夏文……我们把这些文字以一种深浅、虚实、远近的感觉,体现在海报上,最后就形成我们舞美的主视觉。”

这不仅是一次文物之美的呈现,也是一次直播之美的呈现。为此,导演团队和技术团队、导播团队一遍遍反复打磨细节。配合现场内容切换,舞台中央的8K主屏和左边的竖屏、右边的横屏,要实现一键三联、同步呼应,现场更是有专人负责紧盯大屏切换。这一切都细致地写在了串联单里。

这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团队。彩排的时候他们发现,现场8K屏显示的颜色与两边的高清屏相比偏暖一点点,导演团队和技术团队马上一起连夜调试,倒推流程,从最开端的海报设计参数起一一核对,逐项排除,直到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团队遇到的另一个难点,是参与直播的文物经过多次调换。直播前3天,才最后确认由金关纸代替之前的一件文物,作为此次直播的“参演嘉宾”。这也就意味着,所有关于这件文物的海报、视频等等都要归零重来。团队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将相关资料一一更新,只为呈现出最好的播出效果。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

《字里行间看中国》直播收到许多网友的热情反馈。“我的近视被8K治好了。”“扎根历史,拓展未来,是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CGTN对直播进行了同声传译并全平台发布,全球阅读量累计45.5万次。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随后的系列展播中,中外博物馆珍藏交相辉映,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传递和平友好,增强同心合力的文化力量。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国宝大会》到《三星堆新发现》和《字里行间看中国》直播,总台一直致力于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相融合,丰富多彩的精品节目持续引爆“文博热”“考古热”,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同时为海外受众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搭起桥梁。未来总台还将带来哪些精彩节目?让我们一起期待。

本报记者 孙莲莲 沈玉 C43 C49

    版面导航
    ×

    先点击

    再“添加至主屏幕”

    往期 节目单 目录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