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第40期总第2054期已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关闭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第2054期·A01 新闻报道
这些全球博物馆珍藏让人看不够
2022-07-14 11:47:25

在“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中,约150件的全球博物馆“馆长之选”珍贵藏品云端亮相,令人目不暇接,中外网友齐聚云端,“走进”世界文化宝库,直击世界文明的流光溢彩与绚丽多姿。这些珍贵藏品中有些是不可出国展览的国之瑰宝,有些是平素甚少展出的精品,本报优中选优,撷取其中几件代表藏品,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其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灿烂成果。

五牛图

五牛图

出生年代:

现住址:中国·故宫博物院

家世:出自唐代名家韩滉之手,后被南宋、清皇室收藏。

故事:

《五牛图》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家纸本绘画,这件作品不设背景,完全是以牛为表现对象,可谓是为牛传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题跋中盛赞道:“神奇磊落,稀世明笔!”作者韩滉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要职,尽管在公务余暇颇好丹青,但是对自己的画作“深自隐晦”,秘不示人。因此至今其作品也只留存了《五牛图》这一卷而已。

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另有一说认为韩滉创作此图,目的在于以物寄情来歌咏老牛任重而顺从的品性,以五头牛比喻自己的兄弟五人,表达甘愿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

《五牛图》在宋代曾被南宋皇室收藏,此后经过了元代赵孟頫、明代项元汴等所有,清代成为乾隆皇帝的宫廷收藏。清末时,流出宫外。

20世纪5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以6万港币的价格从香港回购,重回故宫。

“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

“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

出生年代:商代

现住址: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

家世:商朝王室

故事:

3000多年前,商朝王室在龟甲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让我们对中国早期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王令众人协田刻辞” 牛骨就用“协”字的甲骨文写法,形象地演绎出了商代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

作为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有大量反映农业生产内容的卜辞,体现了中国历史早期的重农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期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共同记忆。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至今仍在使用。所以说,甲骨文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字是产生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是世界文字遗存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字杰作。“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上的卜辞,不仅记录了“协田”这一农业耕作方式,而且体现了商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

出生年代:西周

现住址:中国·山西博物院

家世:主人为“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

故事:

它,出身不凡,曾是一件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它,器型华美,代表着晋国积极进取称霸中原的雄心;它,历经磨难,曾被盗遭遇损毁,后经文物修复专家巧手才得以再现昔年盛况,它就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的晋侯鸟尊。

在鸟尊的器盖内侧和腹内底部,均铸有相同的两行九字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意为:晋侯制作了这件器物,在“向”这个地方的宗庙里使用。通过铭文,得知这是一件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鸟尊出土地位于山西南部,古称“河东”,是西周时期晋国的所在地。两周时期,晋国由此发端,并称霸中原上百年,极盛时期的晋国疆域囊括了今天的山西全境和陕西、河南、河北的部分区域。晋及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山西这片黄土地仍被简称为“晋”。

面对这件精美绝伦的鸟尊,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活力,也能感受到晋国称霸天下的雄心。

素攀那鸿御舟(局部)

素攀那鸿御舟

出生年代:1911年

现住址:泰国·皇家御舟国家博物馆

家世:泰国王室

故事:

素攀那鸿御舟在拉玛五世统治末期重建,1911年拉玛六世统治期间完工,得名于阿瑜陀耶御舟、吉祥素攀那鸿御舟和胜利素攀那鸿御舟。这艘御舟的船头为天鹅头颈形制,末端饰有水晶珠串流苏。船身是天鹅的身体,船尾是天鹅的尾巴。木制御舟经过蚀刻、髹漆和镀金,镶嵌玻璃水晶装饰。船身外部漆成黑色;内部漆成红色。在船体中部为国王和王室成员专设有“肯亚王座”。船体通长46.15米,宽3.17米,高94厘米,吃水深度41厘米,重15吨,可承载50名桨手、2名海军军官、2名船尾指挥官、1名船尾旗手、1名信号员和7名侍官。一人唱划船歌,桨手以及其他船只的人都跟着节奏唱歌。

素攀那鸿御舟在1992年被世界船舶组织评为世界海上遗产。

两头半身纪念像

两头半身纪念像

出生年代:约公元前7000年

现住址: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

家世:出身于最古老的大型雕像群之一

故事:

这尊石膏雕像被发掘于约旦安曼北郊加扎勒泉遗址的前陶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沉积层中,它以芦苇芯做支撑,以石膏塑形,并用沥青装饰。它属于一个雕像群,其中超过30尊罕见雕塑,是最古老的大型雕像群之一。

如果不是雕塑上有两个头,躯干上没有任何细节可以证明这是人形雕像。雕像的面部结构细节精巧,两个头上杏仁状的眼睛和瞳孔,由镶嵌的沥青强调眼睛部分,眉骨下略突出,嘴巴和鼻子雕刻得很精致。

这尊半身像,与大约30尊其他雕像一起被仔细地埋在两个坑中,可能是被使用过的。这些雕像都使用了相同的塑造方式,用石膏在编织过的芦苇芯上塑形,有些还带有绘画和其他材料的痕迹。它们通常被认为是祖先的肖像,有时被解释为天神,比如双头雕像代表的夫妻或双生神。无论真相如何,它们都证实了一种象征性或宗教性的思维方式,或许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形成了黎凡特的第一个村落社会。

本报记者 孙莲莲 沈玉 C43 C49

    版面导航
    ×

    先点击

    再“添加至主屏幕”

    往期 节目单 目录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