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四季)正在总台央视热播
从11月7日起,大型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四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重磅首播;从9日起,央视纪录频道在每晚20点档连续播出。该片带领观众在震撼的影像之美中俯瞰绿水青山,见证山河巨变,读懂文明赓续,感受时代力量。播出至今,收获无数点赞。
作为自2017年开播以来体量最大、创作规模最大、拍摄难度最大、创新特点最突出的一季,更作为该系列纪录片的收官之作,《航拍中国》(第四季)展示了中华大地的绝美物境,勾起魂牵梦绕的乡愁情境,具现历史文化的思想意境,共呈现北京、广西、青海、湖北、香港、西藏、澳门、辽宁、台湾、重庆、河南等11个省级行政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之治,从而使《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成为中国纪录片史上首个从空中俯瞰全国、记录当下中国真实面貌的大型系列纪录片。
飞跃神州大地,领略祖国壮美山河
《航拍中国》这首影像语言长诗“写”到第四季,篇章的主体依然是从中华大地东、南、西、北、中当中选取,但这一季地理经度、纬度跨越最大,海拔的高度落差最大。
从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到东部3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平原,从沿海的繁华都会到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从宝岛台湾到首都北京,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漫行囊括自然景观、人文遗址、地理地貌与历史遗迹。
它通过航拍视角对辽阔、奇伟、壮丽的中华大地进行全景俯瞰式记录,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熟悉又新鲜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
北京
在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的上空,以前所未有的视角俯瞰,这座巨大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肌理中,流露出怎样的都城古韵与民间百态;在中原腹地,寻觅繁华市井贯穿千年的文明底色;于长江之畔,等待一艘行驶百年的渡轮;在麦收季节,体会农民颗粒归仓的幸福;在卓乃湖,跟随藏羚羊幼崽开始第一次长途跋涉;在神农架,寻找密林深处的“风雪精灵”;于三江源头,见证长江与黄河的第一次邂逅;在广西桂林花香、果香参半的风中,欣赏千百年来中国山水的真实样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垂直分布的生活空间里,了解这个飞速前进的传奇摩登大都会;最后,飞越一湾浅浅的海峡,送去暖暖的祝福,也带回满满的思念。
河南
作为该系列纪录片的收官之作,《航拍中国》(第四季)关注不同地域的区域特性、风土文化,从自然地理到城市建设,从传统民俗到现代文明,以串联方式构建深层次叙事,以自然生态推动对历史人文、社会形态的深刻探寻,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写乡愁诗篇,文化根脉底蕴深厚
该片主创介绍说,《航拍中国》系列重构了全新的人地关系,借助“心理距离说”的艺术及审美原理,它从高空俯瞰大地,让观众换一个视角欣赏熟悉的场景,进而产生意料之外的惊喜。
回看以往三季节目,每一季文本都被网友反复品读,甚至总结了不少“出圈”语录。的确,《航拍中国》的整个文本像一首充满浓郁乡情的散文诗,在诗意化的叙述中,让观众感受到淡淡的乡愁。借由这种历史的重现、空间的塑形和现实再造,《航拍中国》构建带有中国色彩的文化记忆,守护根脉、留住乡愁,唤起人们对养育自己的故土的怀恋与向往,抒发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中华文明中深远的家国情怀,打造出具有中国记忆的历史影像,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香港
在第四季节目中,观众会在叮叮车上看见香港人欢乐又多彩的幸福生活,乘上天星小轮,于海风轻拂中感受几代港人的共同记忆;繁忙的葵青货柜码头昼夜不息地集散着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货物;凭借着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香港更是安然度过了两次金融危机。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正在用全力奔跑的奋进姿态,让世界看见一个开放、强大、自信的中国。
澳门
观众也会跟随镜头来到澳门,然后了解到在海上还没有巨型风车的时候,澳门人就守在这里,他们以海为家,牧海而歌。除夕夜,澳门人如约来到妈阁庙。无论身处何地,这一刻,他们都要回到这里。迎接新年的第一炷香已经点燃,每一次叩首都是对先辈的追思,也祝福着亲人、自己和未来。
观众还将在这一季看到蔚蓝大海中“外婆的澎湖湾”,卧伏阿里山那别有洞天的日月潭,还有人声鼎沸的士林夜市,以及桃园眷村里飘荡的乡愁,写成一首首凝固的诗,变成两岸心灵的一个个“挂钩”。
可以说,《航拍中国》(第四季)充分展现出不同地域的精神内核、气质风貌,人文关怀隽永深致,文化根脉底蕴深厚,通过含蓄又澎湃的情感表述温暖了那些“思乡”的人,在潜移默化间构筑起强大的中华文化认同。
新技术赋能,来一场极致视听盛宴
《航拍中国》全系列共计动用73架直升机,320架无人机,总航程超90万公里。作为《航拍中国》的收官之作,第四季在极致的视觉艺术呈现与最前沿的技术运用等方面不遗余力,充分体现了总台“5G+4K/8K+AI”的战略格局和“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融合,呈现出国际一流的航拍水准。
在前三季累积的技术经验基础上,《航拍中国》(第四季)强调视觉美学与初心回归,邀请地质学、气候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植物学、生物学等专业学科的专家学者深入参与创作,在海量点位中,以极高的淘汰比例,精选最有特色的内容点位,通过最佳选点、最佳季节、最佳时间、最佳光线的拍摄营造影像之美。
除了之前使用的直升机、大型无人机以外,第四季还尝试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拍摄、低照拍摄等独特视角和手法的拍摄。春夏交替,在海滨尝试捕捉奇妙的星沙海滩;农忙时节,与大型联合收割机一起漏夜抢收第一个归仓的麦穗;数九寒冬,欣赏一场全球纬度最低、面积最广的海洋冰封过程……循着四季轮转的时间轴线,观众看到的,除了岁月的宽广、土地的博大,还有生命的脉动与力量。
西藏
除了对几何形状与线条构图的艺术美感、对称与重复元素的形式美学体验、光影与色彩的交相辉映等影像技术的充分运用,《航拍中国》(第四季)在拍摄上还克服了该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青藏高原上空空气寒冷、稀薄,升力不足和高寒缺氧,给巡航和起落带来了巨大挑战,拍摄团队要携带制氧设备、乘坐直升机飞行至海拔7500米的高度,在极限环境下进行长时间拍摄;可可西里、三江源等无人区距离跨度大、补给困难,但摄制组还是多次穿越,成功完成了拍摄。这些尝试,最终带给观众的是无与伦比的全新感官体验。
本报记者 李冰 C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