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第40期总第2054期已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关闭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第2054期·A01 新闻报道
总台人物:吴杰
2023-07-06 11:14:3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军武零距离》栏目制片人、主持人、记者。2011年进入央视新闻中心工作,成为一名国防军工领域出镜记者,先后参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航母和大型运输机等重大工程报道。2019年进入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负责国内首档全4K制播军事类常态栏目《军武零距离》,因为在节目中作为主持人探访体验部队一线真实训练的特点和平实轻松的主持风格,被广大观众和网友亲切地称为“军迷天花板”。作品《独家新闻纪实·C919首飞全记录》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系列三等奖;本人获评总台首届“青年英才”,获得总台第二届“十佳记者”称号。

轻问答

记者:您的性格偏内向还是外向?

吴杰:其实我的性格偏内向多一些。别人看我早期的节目还会说,“这个记者讲得不错,就是有点腼腆”。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变,在工作时能很快地和采访对象找到共同话题。不过,没有工作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

记者:家里人对您的工作支持吗?会不会担心您的安全?

吴杰:我的家人对部队训练的安全保障还是很有信心的,只是担心我的体力跟不上。有时候他们看到节目中我被“虐”得很惨,会有担忧。我就报喜不报忧,骗他们说那只是节目效果。

记者:您平时运动健身吗?主要做哪些训练?

吴杰:没有出差任务的话,我会保持每周三次的健身频率,主要都是力量训练。这是为了能在体验军事课目时有足够的体力,同时健身也是一个很容易和战士们交流的话题,方便沟通和拉近距离。

记者:繁忙的工作之余,您有什么爱好吗?

吴杰:我比较喜欢看书,大多是军事类的书,装满了家里的一个大柜子。我是个文科生,这些理工科的书读起来比较吃力,但我还是努力想看,因为我比较感兴趣。这也符合“军迷天花板”在网友心目中“人菜瘾大”的人设吧。

谈“军事节目记者”身份:回归初心是一种幸运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成为军事节目记者的?这是您最初的职业选择吗?

吴杰:我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从小的志愿就是参军入伍。记忆里很小的年纪,就曾坐着船随家人去海岛上看望当兵的父亲。家里浓厚的氛围,让我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高中时代遇到空军招飞,当时很想报名,但因为身体条件不达标只好作罢。后来我在大学学的是文科专业,毕业后进入央视工作,一直专注于国防军工领域的采访。

2019年,总台军事节目中心成立,我有幸加入,成为《军武零距离》栏目的主持人、记者,这是一档近距离感受实战训练,探访国产武器装备的电视节目。可以说,我这是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记者:作为一线出镜记者,您觉得做军事节目记者和其他记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吴杰:首先,军事节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垂类,对记者的军事素质和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其次,做军事节目记者需要有强烈的热情和足够的体力,才能常年和战士们一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中国做军事节目记者是件幸运的事情,这些年我们的国防事业发展得很快,作为记者能在最前沿亲身体会这些变化,我的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都非常强烈。

谈“军迷天花板”身份:感谢网友的“羡慕嫉妒恨”

记者:网友对您最熟悉的名字就是“军迷天花板”,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吴杰:“军迷天花板”这个称呼最早是网友给我起的外号。当时《军武零距离》栏目在军迷之中有一定的影响,有些网友自发地把节目视频发到网上。视频弹幕里就会有人说:“能近距离接触人民军队和武器装备,实现了多少军迷的梦想!这简直是军迷天花板啊!”后来这个称呼就叫开了。2021年初,总台军事节目中心决定开启“军迷天花板”这个新媒体品牌,并陆续在微博、抖音、B站、快手等平台开设了新媒体账号。我也没想到,自己就这么“火”了。现在知道“军迷天花板”的人,比知道我的名字“吴杰”的人要多得多,很感谢中心领导的支持和网友军迷们的关注。

记者:网友说您“逊”“人菜瘾大”,还说对您是“羡慕嫉妒恨”,您怎么看待网友的这些评价?

吴杰:很感谢网友和军迷们对我的关注,我觉得大家说得都对。“军迷天花板”其实就是帮大家圆梦的那个人。很多男孩子小时候都有参军报国的梦想,希望“军迷天花板”的这些视频能帮他们圆梦。至于网友们说我“人菜瘾大”,我看见装备和军事课目就很激动,什么都想试一下,又什么都做不成,这其实是一种真实状态。因为我们普通人在身体素质和军事素质方面,与受过专业训练的军人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才能让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军人的辛苦训练和默默付出,更能激发出大家对军人的敬佩和尊重之感。

记者:网友们都说,“军迷天花板”勇于尝试,“豁得出去”。还有什么是“军迷天花板”不敢干的吗?

吴杰:下一次体验什么?敢不敢做?那就要看网友们想看什么了。一直以来,“军迷天花板”都是豁得出去的。首先,这些体验课目都是在部队指导下完成的,我非常有信心,安全性都是有保障。其次,我需要克服的主要是自己的恐惧心理。

比如让99A坦克从身体上方驶过,而且还过去了两次。拍摄之前,我就了解过这个训练课目,主要目的就是“练胆”。当我提出要体验一下的时候,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不用这么拼吧?但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坦克还是开过来了。第一次我没什么经验,是采取了趴在地上的姿势。后来我才发现,不亲眼看着坦克驶过就没有那种冲击感。为了给大家展现第一视角,我躺在地上举着摄像机进行了第二次体验。身躯庞大的坦克一点一点地逼近,我感觉眼前的天慢慢黑了下来,我紧张得不敢有任何动作,那种巨大的压迫感让我几乎感到窒息,为了拍摄效果我还是坚持睁着眼睛见证了整个过程,那几秒钟的心理压力是让人非常难忘的。

还有从十几米高的直升机上索降那次,我真是硬着头皮完成的。当时临时更改了训练方案,直升机不直接降落在地面,而是改为战士们从高空中索降。连长问我,你能降吗?不能降的话,可以坐直升机回去。我以前在攀登楼上练过索降,但是直升机索降的经验为零。我当时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能!当时心想,要是回去就白来一趟,一个镜头都拍不成太遗憾了。为了安全起见,连长把我排在第二名索降的位置。索降是所有人排成队,用同一根绳索依次凌空下降。当时我就想,我要是排最后一名可能还有退路,大不了放弃,现在是第二名,我要是不下去的话,后面的人也下不去。我就硬着头皮来吧!最后还是在战士们的鼓励下,顶着直升机螺旋桨扬起的狂风迈出了第一步,勇敢地完成了。虽然索降的动作没有战士们那么娴熟,但还是安全地到达了地面。

谈“制片人”身份:合作默契依靠团队的凝聚力

记者:我知道,您不仅是《军武零距离》的出镜记者,也是这个栏目的制片人。您如何把握和平衡这两种身份?

吴杰:《军武零距离》栏目的形式比较特殊,节目形式是以体验为主,出镜记者就是这个栏目的核心要素,所有工种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要素来展开工作的。出镜记者要将精力集中在内容生产上,而制片人要把控整个节目的生产流程,这两个身份都集中在我身上,整个节目创作会以一种交织迭代的状态来完成,更有利于突出节目的体验感和真实感。可以说,我既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又是冲在最前面的记者,这两个身份是交织在一起的,相辅相成的。

记者:作为制片人,您是如何与团队里的同事们合作相处的?

吴杰:我们的团队人数不多,工作氛围也比较轻松。因为长期合作的默契,大家平时都是说话少干活多的状态,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一切尽在不言中。有时候我对内容比较挑剔,希望“拍到极致”,又因为我是重度军迷,所以在体验课目时对自己比较狠,执著得近乎有些偏执。这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压力,大家也会担心我的身体状态。同事们就会问我:杰哥,你真的要试这个吗?我一般就回答一个“嗯”字,大家就都明白了,就会默默开始进行准备工作,以行动支持我。这种默契让我觉得很温暖,也很有团队凝聚力。

谈“总台人”身份:提醒我时刻不忘肩上的责任

记者:每次在部队一线采访,您都会自我介绍说,“我是总台记者吴杰”。“总台人”这个身份,对您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吴杰:“总台人”这三个字,每次说出口的时候,我都会感受到很骄傲自豪,同时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对我来说,“总台人”这三个字首先意味着一种标准。只要我拿着带总台标志的话筒、穿着印有国防军事频道LOGO的衣服去采访,我做出的节目必须是专业的,要经得起观众的推敲和检验。此外,“总台人”这三个字对我来说,还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来自总台的军事节目记者,我要用镜头来展现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真实状态,展现他们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作为军事节目记者,我们生逢其时,这个时代责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让我感觉沉甸甸的,又充满信心和勇气。

记者:军事节目记者、军迷天花板、制片人、总台人……这么多身份,对您来说,最本色的是哪个?

吴杰:这么多年来,我的内心一直觉得自己最本色的身份就是记者。我获得过总台“青年英才”“十佳记者”荣誉,这是对我记者工作的肯定。很感谢总台这个平台,让我作为记者能近距离参与国防军队建设的一线报道,在我国的国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里,能够做这样一份工作,让我感觉很幸运。慎海雄台长说过,要争做“自燃型”人才。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点燃了。这种自燃,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更是要求自己在投入工作时带着极大的原动力和很高的工作标准。我很希望能带领我的团队,在军事节目领域经常“自燃”一下。在高燃的部队演训现场,我们的情绪要先自己“燃”起来,然后再把自己往极限推一推,把节目往更高层次推一推。只有怀着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能让我们真正“燃”起来,才能用我们的节目去感染观众,去“点燃”观众。 R08

    版面导航
    ×

    先点击

    再“添加至主屏幕”

    往期 节目单 目录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