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第40期总第2054期已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关闭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第2054期·A01 新闻报道
《山水间的家》:感受到岁月的静好,听得见奋斗的号子
2023-09-14 09:29:45

·祝勇·

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二季迎来首播。

在上一季节目里,笔者作为“山水小分队”的成员,先后去到“全国最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落”湖南石堰坪村、拥有万亩荷塘的广西怀洪村、全国“四大枣乡”之一的陕西赤牛坬村、用艺术唤醒乡土魅力的重庆将军村,从不同角度领略了火热乡村振兴实践下的山乡巨变。新一季的第一期,当笔者和其他嘉宾坐着船、摇着橹,在江苏泰州兴化东旺村遇见“垛田上的人家”,认知依然被刷新着,甚至是被震撼着。

在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双遗产名片的东旺村,垛田作为活态的传承,是延续了千百年的祖先智慧,更被今天的人们用辛勤创造的双手,谱写出了一曲双遗产的“致富歌”。在走进农家生活、深入体验劳动的过程中,笔者惊叹于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无穷伟力,也切身感受到了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生活背后,是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劳付出。经过一次次的身心淬炼之旅,笔者衷心希望更多人有机会回归乡土大地,感受文明源流的无穷力量,感受乡村振兴的澎湃脉动。

截至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共认定了7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中国有19处,兴化垛田位列其中。从唐代到宋代直到今天,祖祖辈辈的当地百姓通过垛田,解决了生存问题,同时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一套人和自然高度融合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的人们不但仍然在沿袭前人的智慧,还结合当代文化,创造了自己新的生活。如今,垛田的功能非常多元化,它变成了风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给当地旅游经济提供了强大支撑,形成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双赢局面。

在参与节目录制的过程中,笔者走进农家,听村民讲述垛田的历史故事,通过向村民请教学习,亲身体验了劚岸、戽水、罱泥等农事活动,参与了当地热火朝天的新船下水仪式,还看了舞龙表演,逛了水上集市,亲手做了一顿“垛上鲜”……笔者由衷感受到,作为“双遗产”的垛田,不仅仅是物质的遗产,更是精神的财富。它的核心是人不甘心受自然条件限制,要战胜困难、努力生存,并在此之上,一步步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经由此行,笔者更加坚定了一个认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做好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态保护,一个是文化保护。文化保护就是保护好民俗,而保护好了民俗,就是守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

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艺作品才能真正拥有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的力量。《山水间的家》用纪实探访的方式,将田间地头的万千景象,“新鲜”送达广大观众的文化餐桌——节目能得到大众尤其是年轻朋友的欢迎,离不开这种“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质感。

有观众说,《山水间的家》是浪漫的,因为镜头下的中国乡村,实在是太治愈人心了。但在笔者看来,大家在镜头中所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景象固然美好,但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人辛勤的付出。节目之所以让嘉宾大量参与农事活动,就是为了引领大家从稼穑之难中,感受中国农民的伟大,感受无数人在建设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因此,现实主义才是这档节目真正的核。

比如,垛田是“垒土成垛”,一开始笔者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它,在切身体验了罱泥之后,才真正知道有多么不易。手、腿、胸、腹、腰,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休息,全身都得协调发力。笔者通过询问当地的农民朋友得知,他们差不多平均10分钟罱一船泥,一般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

再如激动人心的新船下水仪式,扛船之前,笔者自己用手扳了一下,纹丝不动。当8个人一起用力用竹竿抬船的时候,居然成功了,而且随着劳动号子,大家一步步地往前走,这个事居然显得比较容易了。这个古老的仪式,代表了中国农业文化一个朴素的价值观,那就是集体的力量。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亲历稼穑之难,笔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真谛,也相信观众们在看了这样的节目之后,对农民、对土地、对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事业,会有更深沉和更热烈的情感。时代为墨,奋进为笔,壮阔的蓝图需要仰望星辰的梦想,更呼唤更多脚踩泥土的力量。

(作者系作家、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Z40

    版面导航
    ×

    先点击

    再“添加至主屏幕”

    往期 节目单 目录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