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政府在原址复建了天桥
·文/图 汪金友·
北京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谚语:天桥有天没有桥,枣林街有街没有枣。说的是前门大街南边那个叫天桥的地方,只是个地名,早就没有桥了。实际上这里以前是有一座桥的,而且是明清时期很多皇帝都过的桥,所以叫天桥。而牛街附近的枣林街,过去也确有成片的枣树,只是后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消失了。
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在“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桥西南井二,街东井五。东则天坛在焉,西则先农坛在焉。”乾隆年间吴长元所编著的《宸垣识略》卷九之外城图中,也绘有天桥,而且正位于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上。
有人说,这座桥自元代就有了,因为那里有一条河,所以就修了一座桥。也有人说,天桥是明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修建的。因为在城南建了天坛和先农坛,皇帝每年都要去祭祀,所以修了这座桥。
天桥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天坛路西口和永安路东口4条交通要道的会合处。
这是一座桥身很高的石拱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原来天桥的两边,还有两座木桥。平日里,石拱桥用木栅栏围着,只有皇帝祭祀时才启用。来往的行人只能走木桥。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天桥被改建成低矮的石板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天桥的桥身被修平,仅留两旁的石栏杆。1934年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拓宽,石栏杆全被拆除,天桥不复存在。此后,天桥作为北京的一个地名,一直被保留下来。
2013年,北京市政府在中轴线上复建了天桥。只是为避开繁忙的十字路口,位置向南移动了40米。新建的天桥也是汉白玉石拱桥,桥的下边开挖出一片水池。桥南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块大石碑。
天桥西侧马路对面就是天桥广场,也是过去北京最热闹繁华的场所之一。现在,这里还有“天桥八大怪”的塑像,分别是穷不怕、大金牙、曹麻子、王小辫儿、沈三、程傻子、常傻子、赛活驴。塑像以特有的艺术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这些艺人说、拉、弹、唱、武术、杂技、写字、绘画等高超的技艺。
北京天桥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四面钟。1920年前后,北京宣南一带修建了几座近代的新式楼房。一座是万明路的新世界,5层楼,形状似一艘轮船,是仿上海大世界的民众游乐场,今已无存。另外两座是商务印书馆出资盖的虎坊桥京华大楼和琉璃厂营业大楼,都是4层,十分坚固,现在仍傲然挺立。
四面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是一座高大的塔楼,上边四面都有时钟显示。当时在北京乃至全国,可都是个稀罕物。后来四面钟被毁,2003年按照相关图纸和照片,在原址复建。
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著名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描述:“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可以说,天桥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和见证地。天桥的复建,更加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印记。